close

    陽光慵懶的午後,車到臨汾,此行目的地是「堯廟」。
   
    堯為帝嚳次子(距今約4700年),大兒子帝摰於父亡故之後繼帝位,堯自幼聰敏賢達,13歲時就輔佐帝摰,帝摰在位9年去世,堯繼位,親民愛民,政績斐然,定都於今日的山西省臨汾縣附近。西晉時,為緬懷這位遠古的賢君,在臨汾城南建了這座占地廣闊的「堯廟」。
    入了正門內側,但見一塊大碑上有一大字篆書「根」。堯即位後,劃定九州,定曆法,教化民眾,奠定中國最早的政治格局,中華民國五千年文明史由茲而始,來到堯廟朝聖彷如一場尋根之旅。
  
    沿著中軸大道前行,眼前矗立的牌樓雕鏤細緻,透著典雅古意。
     
    大道旁有石雕仿遠古先民使用的古器皿,造型樸實厚重。一塊大石上以大篆鑴刻著「撃壤歌」: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鑿井而飲,帝力何有於我哉?」。
    相傳這首歌採集於堯時期的襄汾席村,反映了當時人民無憂無慮的農耕生活,也說明了最好的政治是讓百姓安居樂業安全無懼!
      
    堯當政時期,開始鑿井而飲,人類逐漸以井為中心而居,形成了村落,產生了「市井文明」,堯廟前這座為「天下第一井」。


    
    「龍」是中華民族世代的圖騰,堯廟前這幅是為「天下第一龍」。
   
    堯胸襟寬闊,在殿前立了「謗木」,百姓可在上頭寫下對朝廷的建言。後世的帝王君主也模仿堯,在宮殿附近立了柱子,這些柱子雕龍刻鳳,卻不是讓百姓罵朝廷用的,它是用來宣示天子的威儀,誰要敢在上頭寫隻字片語,必要人頭落地的!同是一根柱子,豎立的出發點卻有天壤之別!
    
    堯廟附近,有大陸當局新建的「天下第一華表」,華表下方是中國疆域,台灣也在其中。
    
    「大槐樹風景區」位於山西省洪洞,這景區與明代的移民政策有關:元末明初,中原地區飽經戰亂,人丁銳減,處處荒野。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,採納戶部郎中劉九皋、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建,作出了從人口眾多的山西向中原移民的決策,於是一場歷經數朝,長達50年的移民壯舉於焉開始,規模較大的移民共有18次。
    明朝在晉南的洪洞縣城驛道旁的廣濟寺設移民局,移民在寺外一棵大漢槐樹下集中報名登記,領取外遷用的証件和盤纏,老百姓被迫移民,離開家鄉心中悲苦萬分,便摘下大槐樹的葉子,帶在身邊作為紀念。成群離開時,更是一步一回頭,不捨地回望大槐樹,樹上大片的汾河鸛鳥似乎感知依依離情,不時發出陣陣悲聲。
    因此,中國許多地區流行著這首民謠:「問我祖先在何處?山西洪洞大槐樹。祖先故居叫什麼?大槐樹下老鸛窩。」。
 

 

 
   進入景區,沿著路蜿蜒前行,兩旁是露天的雕塑,呈現當初移民的情景。下圖是官吏發配移民的情景。   
    移民到了移居地,重建了家園,在門口種植槐樹,向後代子孫講述當年在大槐樹下的離鄉情景,以示不忘本。
    
    景區內將大槐樹下移民盛況做成了磁磚壁畫,讓後世人們得以瞻仰懷念。
    
    大槐樹是移民心目中故鄉的象徵,然而原始的大槐樹已被汾河水沖毀,幸好在距離五公尺處長出了第二代槐樹,之後又生出了第三代,槐樹前有祭台,樹上掛了許多吉祥物。

 

 


    
    當年移民分佈於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湖北等地,少部分遷往陝西、甘肅、寧夏地區。 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,後又轉遷到雲南、四川、貴州、新疆及東北諸省。在景區「祭祖堂」裡的「古槐後裔姓氏表」,共有八百多姓,這些後裔每年會來此祭祖。
    
    移民們離鄉背井是出於無奈,官府怕他們脫逃,便將他們的雙手反綁在後,於是移民不知不覺便養成了背著手走路的習慣。逢尿急時,就報告:「長官!請解手!」因此,「方便」稱作「解手」,此為其典故由來。
  

 

    景區最後是富北方特色的民居村落,內有藝術家展示具鄉土味的創作,這間民居賣的是北方花鞋,屋前花木扶疏。
    
        堯廟與大槐樹景區訴求的是「尋根」之旅,處處引發念祖懷古之情,人活在世上,有如水上飄萍,尋訪古早的根源,可讓人活得更踏實。
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菊 的頭像
    阿菊

    阿菊網誌

    阿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